Friday, November 6, 2020

宗本義

本無、實相、法性、性空、緣會,一義耳。

  何則?一切諸法,緣會而生。

    緣會而生,則未生無有,緣離則滅。如其真有,有則無滅。

    以此而推,故知雖今現有,有而性常自空。

  性常自空,故謂之性空;性空故,故曰法性;法性如是,故曰實相

  實相自無,非推之使無,故名本無

 

言不有不無者,不如「有見常見之有,邪見斷見之無」耳 —— 若以有為有,則以無為無。

 

夫不存無以觀法者,可謂識法實相矣!雖觀有而無所取相。

  然則,法相為無相之相,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!

 

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。性空者,謂諸法實相也。

  見法實相,故云正觀;若其異者,便為邪觀。

  設二乘不見此理,則顛倒也。

  是以三乘觀法無異,但心有大小為差耳!

 

漚和般若者,大慧之稱也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ˋ 久浸】

  諸法實相,謂之般若;能不形證,漚和功也。

  適化眾生,謂之漚和;不染塵累,般若力也。

  然則般若之門觀空,漚和之門涉有。

  涉有未始迷虛故,常處有而不染,不厭有而觀空。

  故觀空而不證,是謂一念之力,權慧具矣。

  一念之力,權慧具矣,好思歷然可解。

 

泥洹盡諦者,直結盡而已。

  則生死永滅,故謂盡耳;無復別有一盡處耳。

 

漚和:善巧方便、善權方便等,意為用各種權宜辦法引導眾生進入於佛道。

 

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